超细研磨机开发、高纯氧化铝陶瓷基板研制、梯度涂布可控相变成膜技术开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解决了关键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,实现了国外进口替代……近年来,绵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类荣誉,并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、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指导目录,6家企业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(四川赛区)及全国赛中获奖。

  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,是全面落实中央、省委和德阳市委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,也是推动绵竹高水平发展的前提和保障。

  该局坚持创新驱动,逐渐增强创新发展动能,加快创新人才引育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逐渐完备创新生态,各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科学技术创新取得显著实效,2023年绵竹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9.51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13.5%;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175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20.6%;技术交易额达到3.05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127.6%。

  “2024年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5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家,新认定省市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3家以上。实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力争达到50项,推动‘卡脖子’技术突破,吸引更加多科技成果在绵竹转化落地。”绵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。

  具体如何做?该负责这个的人说,将坚持一体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,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立足于实体经济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
  首先,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加强产学研合作。依托绵竹省级化工园区的潜在优势,吸引省内外特别是成都都市圈高校、科研院所与绵竹企业共建中试基地、人才基地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,主动承接科技成果,加快成果转化落地。

  其次,着重引才方式的创新和人才引进环境的优化。支持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立研发分中心,建立研发总部在成都等大城市,产业发展在绵竹的“总部+产业基地”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,缓解高端科学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的困局。

  同时,抓好以政府为主导的科创服务平台建设。充分的发挥现有省级科技公司孵化器、加速器平台职能,形成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体系,推动平台体系提质升级。

  此外,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层次地融合。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中试转化基地,为企业研发成果的孵化、转化提供平台。打通“研发—工程化—产业化”创新链条,补齐创新短板。结合绵竹市新市化工园区、新材料化工园区产业特色、产业规划研究与“硫—磷—钛—铁—锂—钙”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。同时,快速推进白酒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,促进成果转化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