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4日大年初五,关于“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”话题登上微博热搜,一众网友纷纷留言,话题阅读量破亿。

  有学者将青年“断亲”总结为懒于、疏于、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,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,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。

  “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,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,都在问我去年挣得怎么样啊,做的啥工作,找对象了没,结婚了没,有孩子了没?”

  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,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另外的地方旅游,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。

  有的网友认为,这是社会原子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,亲戚之间往来走动慢慢的变少,但攀比的风气比较盛行,对年轻人来说增加社交压力。

  一是原生家庭有女孩的寄养家庭,在女孩长大婚配后,夫家才被视作女孩自己的家,女孩视原生共同生活的亲属为亲戚关系而非共同生活的亲属,亲子关系似乎断绝了。

  二是男孩长大成家后,一般会分家单独过,因而也算是“断亲”的一种,这里可以把成婚分家视作成人礼,标志着男性要真正承担起责任。成婚造成的“断亲”现象不仅有隐性、温和的一面,还有因为高额彩礼等习俗造成的戏剧化冲突。

  此类现象也是真实的生活以及新闻媒体报道中最常出现的,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,再加上受价值观、社会保障制度、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,自然对亲戚表现出淡漠。

  一类是长者之间的“断亲”,老年人普遍出现“故土难离”“思亲如故”,是因为曾经的共同经历与共同的价值观使然,但即便是老年人,由于价值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,也很难聊到一起。

  如果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,甚至会出现某个家庭和另外某个亲戚所在家庭“老死不相往来”的场面,这是由于长辈之间的“断亲”使然。

  例如,形容昔日的大学生“一年土、二年洋、三年不认爹和娘”,这虽然是戏言,但实际上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心境的变化、人生目标的转移、世界观的改变等,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。以此类推,同龄人之间由于生命历程不同,尽管是亲人,但部分年轻人与其他人生轨迹不相同的同龄人之间很少有交集,也很少有共同语言。

  “断亲”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,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,仍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要素,从而更好地理解“断亲”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制,成因包括地缘的崩坏,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;价值观多元,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;人情与金钱,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;减少社交成本,生活上的压力与内卷;数字化生存,趣缘与网络。

  伴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、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、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、生活上的压力与内卷以及数字化生存,慢慢的变多的人选择“断亲”,“断亲”是现代化的结果。

  尽管“断亲”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、减少宗亲互助,但对于个体而言,需要通过“断亲”减少无效社交。

  “断亲”断掉的是那些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的、仅有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戚,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。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,其能把握好亲密关系和独立的平衡。

  在一些重大节点事件之下以及青年成家之后,亲属关系也会有所回归,将其定义为亲属关系“伸缩性的弹簧”。

  但无论如何,未来想要更好地经营亲属关系,需要培养相近的业缘、趣缘、利缘与价值观缘,在此基础之上,亲属关系的持续连接才成为可能。

  “‘断亲’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,但如果把视角拉远,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,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。

  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,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网传最幸运的三峡移民:1514人抓阄来到上海崇明后,又遇拆迁成千万富翁

  财联社2月16日电,据盖洛普民调,韩国总统尹锡悦的支持率上升至33%,此前为29%。

  效果炸裂!OpenAI首个视频生成模型发布,1分钟流畅高清,网友:整个行业RIP

  谷歌Gemini 1.5深夜爆炸上线,史诗级多模态硬刚GPT-5!最强MoE首破100万极限上下文纪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