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认为创办于1901年的男士剃须护理品牌吉列Gillette,掌握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的吉列剃刀产品,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%,全球市场的份额竟达到70%以上。2005年宝洁宣布以570亿美元并购吉列,成为了宝洁公司旗下的一个重要品牌。关于剃须刀这门生意:生意与生意之间天生就有区别。就像小朋友,有的天资聪颖,不怎么读书就考满分、拿第一,一般的就要辛辛苦苦才能争得上游,而且一辈子可能还没有几次第一。

  剃须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。公司从成立后的100年间,总共融资3.5万美元,但是从成立到2004年利润累计171亿美元,分红了84亿美元,还有几十亿的回购。在这么高比例的分红和回购情况下,吉列在2004年还成长到了拥有100多亿美元销售,接近20亿利润的公司,而且还在成长。

  即使吉列最差的时候,ROE(净资产收益率)和ROIC(资本回报率)都没有跌下过10%。有多少生意苦苦努力都超不过这一个数字啊!遇上好的年景,吉列的ROIC就上50-100%了。

  虽然好的剃须刀和不好的剃须刀都能够实现剃须,但是不好的刀剃须费时间,剃不干净,还很痛,稍不小心就流血,严重了还破相。用着不好的刀,每天难受一次,你还不乖乖掏钱买个好点的?而且,剃须刀这样的一个东西天天用,好不好用很容易感知到。所以,花钱的人可以明显感知细微的差异,愿意为差异支付溢价。

  剃须刀看上去好似很简单的一个玩意儿,但是看完整个历史却感觉极难。在吉列的历史上,很多颠覆性的产品都是经过了接近10年的研发,尤其是后期的TracII、Sensor。

  而且,这不单单是研究和设计上的壁垒,更是生产和工艺上的。据介绍,生产刀片的工厂和生产宇航设备的工厂一样,剃须刀的锋利程度是手术刀的50倍,即使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豁口,也很可能给剃须者造成疼痛和流血。

  正是专利加生产的双重保护,让中国这种专长于copycat的国度也仿制不出一个好的刀片。

  任何技术和工艺都挡不住时间,专利会失效,工艺会扩散。剃须刀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,从诞生后的100年间,还长期处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:从一开始的双面刀片,到中间划孔刀片,到BlueBlade,到不锈钢刀片,到双头刀片,到安装弹簧的刀片,到三头。(今天去超市买了最新的剃须刀,已经是5头刀片+可调整+电动了。)这种改进就导致了技术和工艺壁垒的持续更新,竞争对手无法赶上。而且,大多数的改变都是基于之前的,所以吉列不怕有颠覆式创新(电动剃须刀不如刀剃,而且吉列通过Braun规避了风险)。

  所以剃须刀的关键点不在什么市场上流行的刀架和刀片盈利模式,更不是什么高科技+高耗品能赚钱。

  刀架和刀片盈利模式是基于前面提到的条件A和B成立下才成立的。上世纪30年代,吉列由于产品没有跟上,即使执行了刀架和刀片的模式,还是被AutoStrop搞死了,反而在成立初,没有采用刀架和刀片的模式,由于专利保护大发其财。

  高科技+高耗品能赚钱也是。很多吉列管理层自己也是这么理解的,就去收购了圆珠笔,收购了打火机,收购了金霸王电池,当年收购来的时候都是高科技产品,而且都是高耗品,但是还不是一个个死的难看。收购的时候都只合乎条件B,不合乎条件A。圆珠笔和打火机被BIC的低成本+规模生产打得落花流水。更惨的是,跟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些产品连条件B也不符合了。

  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郎。生意的本质很重要,在100年间,只要条件A和条件B没有被破坏,来个不怎么样的CEO,吉列的股票也能跑赢指数,来个牛的就上天了。吉列股票亏大钱的也就是1930-1940年间,其中条件B被打破了(专利上输给了AutoStrop),条件A被减弱了(10年经济危机人们对支付溢价的能力变弱了)。

  所以长期投资,一定要想清楚买的是什么生意,其生意成立的门槛是否有改变。

  对于吉列这样的产品,品牌很重要,因为品牌直接就是对条件A的增强。你要告诉消费者你的差异性在哪里,才能让我们消费者心甘情愿付溢价。而价格是次要的。只要你在消费的人心中建立了比对手好的印象后,竞争对手用价格战,你实在不济了,只要稍稍降降价格,就能把竞争对手搞死。

  对于70年代BIC的挑战,吉列变相降价,BIC低成本+规模的模式一点作用都没有,倒是吉列自己的降价杀敌八百自损一千,引发了铁与塑料的十年争论,终究是回到了品牌和广告的这条路上,才让吉列重新绽放。

  所以,互联网思维下的价格这把屠刀不是万能的,对于吉列这种属性的公司,慎用。(而很多品牌消费品其实都具有弱吉列属性)。吉列这种属性的公司应该用高山流水的打法,用价格拉高毛利,留出费用做广告和营销,增强品牌,支撑溢价和销量。要是反过来,白白将利润让给消费者不说,还把形象越做越low。

  当然,如果一个产品的条件A和B的基础越来越弱的时候(毕竟知识、工艺都是扩散的),那么只能靠BIC的低成本+规模,拿起价格这把屠刀了。

  早在一个世纪前,吉列就发明了一套卖刀的方式,先把配有一枚刀片的剃须刀架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你,造成赔本赚吆喝的假象,然后你会发现,吉列剃刀只可以使用吉列发明的专利刀片,等你再去买吉列刀片时,吉列就宰你没商量了。因为已经买了他的刀架,因为已经习惯了他的方式,你就会每过一段时间购买一个吉列刀片,欲罢不能,不知不觉成了吉列刀片的囚徒。

  吉列刚推出这种模式时,以55美分的价格销售成本2.5美元的刀架,而把成本1美分的刀片卖到了5美分,这种定价策略帮助吉列垄断剃须刀市场数十年。现在吉列每年从剃刀和刀片这一产品组合中获得大约40亿美元的收入,其全球市场占有率比最为接近的竞争对手多6倍。

  囚徒定价固然对厂家有很多优点,但并不是没有风险的。有时候,厂家以赔本价卖出产品,希望藉此锁住顾客,却不料顾客并没有成为他的囚徒。此时,厂家可就白赔了。

  吉列的剃须刀模式越做越大,消费者慢慢地认识到廉价的剃须刀即意味着高价的刀片。在这种状况下,英国一家公司借机推出反吉列模式,通过改变以往剃刀和刀片搭售的定价策略,将二者调至同样价位,获得了成功,如今它已占英国剃须市场15%的份额。他们还在英国发起了一场公然挑战吉列的公平剃须运动,倡导打破英国的最后垄断市场。

  小编认为囚徒定价策略虽然使得厂家利润丰厚,但如此下套的方式却让我们消费者心生反感,并引发别的问题。如果对这种策略运用得过猛,从长远来说,最终会损害商家的声誉。因此,这种商业策略直到今天也是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应用。